top of page
搜尋

【功能醫學營養基本守則】



功能醫學營養與傳統營養學的分別,更著重在於【對食物的選擇】。


因環境變遷,地球溫室效應加劇,使得全球的農產品產量受影響,但如有2011年紀錄片「苦澀的種子」(Bitter Seeds)所揭露的,跨國農化巨頭公司,大力推行基改作物與技術,讓大家以為基改食物,可以解決糧食短缺,並且安全無虞。但是近20年來基改食物對於健康的風險,並未得到科學界專家的共識,況且栽種基改作物,導致農民對嘉塞磷等除草劑的濫用,更是造成環境的大大污染,而這些農藥殘留,也可能就伴隨著吃入了我們的身體。目前台灣政府當局把關,僅准許國外進口部份的基改食物,並未開放國內基改作物的栽種,換句話說,對於越來越重視飲食安全的民眾們,建議選擇:台灣當地生產、「自然有機」的食物來源和材料,就是第一道健康防線了。

近來越來越多的科學根據證實,各種不同體質、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態,適合不同的飲食設計。不過有些共同的原則,是無論哪種體質或疾病都建議執行。我自己嘗試了很多理論,也在生活中實踐,來維持健康。


所以我想來分享四種我會避開的食物:


#美國進口水果

美國為了確保農產品新鮮,防止發霉腐壞,並延長食用期限,更利於農產品的長程運輸,會使用一些加工技術,比如使用水果保鮮劑,在水果的表層噴塗,延長可食用期,這些技術在台灣也是合法,但有些研究認為這些保鮮劑會造成過敏,所以在歐洲禁止使用。我在德國時買的草莓、藍莓非常容易壞掉,常常買來隔天就發霉。何況台灣多熱潮濕的氣候,不但是許多細菌微生物、小昆蟲的溫床,讓生鮮蔬果保存不易,而看到美國的這些農產品可以跨海運送過來好幾個禮拜都不會發霉,你難道不擔憂嗎?

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我吃這些美國進口水果會直接出現口腔發癢等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口腔過敏綜合症】。所以呢,我現在會選擇直接避開,以免一再地發生過敏!



#不吃進口蔬菜

道理很簡單,就是要以居住地當地的食物來餵養腸道菌叢,才能讓自身的菌叢能夠更加適應這個環境氣候。想起古人出遠門時,會避免水土不服,隨身會攜帶家鄉的一把泥土,一小瓶的水,以安度在他鄉的日子,這真的是最早的腸道菌叢保養術啊!現代醫學也有發現,剖腹產的新生兒,其腸道內的菌種會出現媽媽皮膚上的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spp)和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而自然產的寶寶腸道內則是媽媽陰道裡的菌種,如乳酸菌、普雷沃菌屬(Prevotella)、斯尼斯菌(Sneathia)。這些烙印的菌種會一直存在孩子的體內,直到長大成人。所以,好的腸道菌的培養,就是一個人健康的基礎。



進口的蔬菜帶來的菌叢,不見得有益於你。這幾年美國甚至歐盟國家爆發了許多起蔬果遭出血型大腸桿菌污染危害消費者生命的食安事件。而台灣的蔬菜品質好,多樣性豐富,為什麼要放著眼前數十種當地蔬菜不吃卻選擇進口蔬菜呢?

再來,通常蔬菜會需要進口,代表當地沒有種植,以風土營養學來說,就代表你居住地的季節不適合生產這種蔬菜,也就是說你的身體不需要這種蔬菜。不過若是偶爾想做些特別的料理時難免會需要進口食材,但以長遠健康策略來說,還是建議以當季當地的蔬菜為主!


#不吃美國小麥

現在我們吃的小麥與古老品種,有極大的差異性,透過快速的配種,美國的小麥培育出麩質含量大幅增加的品種,但我們的身體無法趕上這種劇烈的變化,無法適應新的消化需求,因此美國人現在發生高比例的【麩質過敏】問題。由於近年來全球化商業往來,因此我們的食物和飲食習慣西化程度相當大。比如過去年代,台式早餐吃的是自家裡的清粥小菜,但是現在幾乎被西式早餐取代了大部分,台灣人食米量,也逐年下降,如果我們不想趕上麩質過敏這波趨勢,那就從減少吃美國小麥製的食材,恢復到以米食為主的飲食習慣做起吧!


每個人有自己的居住環境、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都造就了不同的購物模式和用餐慣例。如果實際上進入到亞健康階段,當然在飲食上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不過就一般健康生活來說,我想來推薦可以多選購的食物:


#不吃無產地標示的海鮮

非法遠洋漁船一直都是個嚴重的國際人道議題,而我們的購物和飲食選擇會間接助長這些非法的活動。選擇有國際海洋生態標籤認證的海鮮,不但可以確保海洋資源永續,也可以確保食物的品質。台灣沿海的魚種豐富,多吃小型近海魚類,也可避免吃因生物累積作用,較容易累積重金屬(如汞)、戴奧辛、多氯聯苯及其他環境荷爾蒙等化學污染物的鮪、旗、鯊類等大型魚類,根據衛福部建議,深海魚類每週以食用1次,每次50g 以下為宜,並避開魚皮、內臟、魚卵等油脂含量高的區位。美國FDA更建議孕婦應避免食用,以免造成新生兒的缺陷。


選擇台灣產、 #非基改的黃豆製品

我們知道黃豆是一種非常優良的蛋白質食物,不但低脂肪又充滿了抗氧化和平衡荷爾蒙的大豆異黃酮,可說是一種超級食物!不過隨著農業工業化,現代社會講求快速又便宜的食物,我們吃的黃豆在不自覺中被美國基因改造黃豆取代。基改技術在台灣還廣為接受,但在功能醫學及整合營養領域認為基因改造的食物造成人類免疫反應,損傷腸黏膜,若是再加上過度使用化肥,土壤養分過度消耗,食物本身營養價值大幅降低,而慣行農業的耕作法,還會有農藥殘留過量的風險。

現在醫學案例上很高的比例有黃豆類食品IgG過敏問題,其可能僅次於奶蛋和麩質,因此提醒大家為了可以一直吃好吃的豆皮、豆腐、喝豆漿,現在要選擇非基改的黃豆產品,才能好好預防過敏的發生。


#以白飯為主食

我們實在看到太多人深受麩質過敏所苦,包括全身紅疹、腸漏症、或是各種自體免疫問題。主要的問題來自於現在食品加工使用非常大量的麵粉,甚至是化妝品、保養品、沐浴乳都含有麩質!預防勝過治療,建議大家在還沒麩質過敏前就要先注意自己是否每天都以麵包、麵條、饅頭糕餅為主食,盡量調整成符合我們原本文化背景,多以米食為主,搭配一些地瓜、南瓜、紅豆等等澱粉類食物,也可以因此吃到比較天然少加工的食物!


#多吃溫暖食物

雖然歐美很推崇吃生菜沙拉,但根據我的研究,我們的體質還是比較適合吃溫暖的食物!生食有寄生蟲疑慮、細菌感染風險、不易消化、養分不易吸收等等問題,另外以中醫的角度而論,生冷食物會影響脾胃,尤其是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很容易有腸胃道功能障礙,就更應該要多吃溫暖的食物,保護我們的腸胃道,增加營養的消化吸收!


#選擇小農生產有機蔬果

臺灣蔬菜水果農藥濫用的問題實在是太嚴重,加上還有殺蟲劑跟化肥的問題,不但累積毒素在我們身體,造成各種過敏問題,也會沉積在土壤中傷害生態系統,或是流進下水道汙染水源!幸虧有越來越多農家願意投入成本,經營有機農業,也有小農願意建立品牌,以生態農業方法建立環境友善的農業生產模式。因此如果我們有基本的經濟能力,與其將來把錢用來買藥物跟營養品,不如趁現在還健康的時候選購一些優質的食物,從根本上打造健康體質!


-

作者:LUCY營養師

協作:百娟營養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