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你、跟上「米食」健康風潮了嗎?還在擔心吃飯會胖嗎?米食如何成為專家眼中的優質碳水】


圖片取自Freepik

・米飯派&麵食派,你是哪一派?

曾經在網路上看到某個問卷調查,每天最困擾的問題是什麼?結果顯示「不知道下一餐要吃什麼」榮登台灣民眾票選的前幾名!可見大家選擇障礙都很嚴重呀~許多人遇到這個問題,都會先思考要吃麵還是吃飯,又是個終極選擇題!你比較喜歡吃米飯還是麵食呢?


Lucy小時候在讀北醫營養學系之前,非常喜歡吃湯麵,覺得比較有味道;而且料理方式快速,煮飯還得花時間等待、準備其他配菜、主菜之類的,麵只要下鍋一起煮就可以了。(懶人推薦XD)


但是讀了營養系之後,學習到了很多米飯的好處,就搖身一變,成為米飯派的擁護者了。就連在德國的時候,因為家裡有準備一些十穀米,搭配德國當地的米,反而沒怎麼吃麵包。


百娟以前搬到巴西的時候,本來以為會有飲食不習慣的問題;沒想到一去到當地發現,巴西也是以米食為主的國家。雖然可能因為氣候的因素影響,吃起來比較像泰國、印度米的口感,纖維含量比較高。不過由於巴西有許多日本移民,因此也有種一些日本米。剛開始不習慣吃當地人種的米,也是有日本米可以選擇!(雖然價格貴了三倍左右)


可以發現在飲食的世界裡,我們都有自己的想像,只有在當地生活才會發現不同的國家飲食樣貌。


・米該如何保存?這可是個大問題!

Lucy觀察到自己的身體特性、腸胃功能比較適合吃米食,跟長期生活環境、從小接觸飲食性質有關,這在功能醫學裡探討到「過敏」的問題時,也有很多的討論。後來Lucy也漸漸發現,小時候之所以不愛吃米飯,可能跟當時米的保存方式不對有關;因為米本身也有油脂,如果保存不當導致酸敗,自然會有不新鮮的氣味,再加上碾米的過程容易有異物、小屑屑混入,也容易產生氧化。因此,米的儲存方式也是需要注意的哦!


百娟之前去參觀池上的碾米廠,那裡對米的存放非常講究,溫度保持在恆溫13度,濕度也保持在固定的數值,避免發霉腐壞等等情況。但在家裡又該怎麼做呢?除了放在米桶裡、分成小包裝,夏天的時候也可以放進冰箱裡保存哦!


最近Lucy在診所跟客人討論這個話題,客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家人的情緒起伏跟選擇什麼樣的米有關。這也是有可能的哦!假如家裡環境比較潮濕、廚房不通風,在食材保存上也沒有特別注意的話,很容易產生黴菌和毒素。更可怕的是,肉眼是看不出來的!我們吃下去後也就因此影響免疫系統,進而影響情緒。其實不只是米,所有穀物類都是這樣哦!


・吃米飯容易變胖?真的嗎?

有些人覺得吃米飯容易得糖尿病、容易變胖,這些都是常見的迷思。百娟提到,由於台灣過去接受許多美國來的麵粉,因此有許多麵食的推廣,宣傳種種吃麵的好處,例如:吃麵會長得比較高等等置入性觀念,導致大家對麵食有莫名的好感。加上當初種稻的技術、人力,甚至產量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充足,鼓勵民眾選擇麵食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當我們計算熱量時,也經常使用「一碗飯」的單位作為度量衡,間接加深了「米飯等於高熱量」的印象。


Lucy在準備營養師國考的時候,根據營養調查發現台灣人肥胖率越來越高,是因為米飯的攝取量越來越少、肉食量越來越高。百娟發現,從民國70年代開始,台灣平均每人每一年還有九十公斤的食用量,目前只剩下四十出頭而已,可以看到我們台灣社會整體的飲食習慣改變、可選擇的食物也更加多樣,導致減少了米飯的攝取。


加上,近年來重新興起的斷醣、生酮飲食的飲食觀念,讓大家覺得更不應該吃澱粉類的食物,反而讓肉類的食用量逐漸超越米飯。常常會聽到有人決定要減肥,所以不吃白飯,改以炸雞腿(鹽酥雞)、青菜、珍珠奶茶為主食,把點心當成正餐,殊不知這樣吃的熱量更高呀!而這些比較極端的飲食習慣,可能短期內的成效不錯,容易讓人「有感」,但長遠看來,目前沒辦法驗證未來會對健康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雖然蛋白質是必要的,但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給大腦能量。復胖的機率也非常高。


・飲食習慣改變,跟政策也有關!

我們的米食攝取量減少,對台灣農民也產生很大的影響。產量減少、政府政策獎勵休耕、外交因素⋯⋯這些飲食習慣和國家政策也有高度的關聯性。像是之前吵得沸沸揚揚的牛肉、豬肉進口等等議題,其實都是具有國際戰略意義的,很難單純以好/不好、要/不要來論定,消費者能做到的,就是以知識和行動來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抵抗國際之間的壓力。


・你聽過「無麩質飲食」嗎?

提到米食,對我們功能醫學來說還有很重要的意義。這幾年我們研究了許多關於無麩質飲食的資料,顯示很多人的過敏問題、自體免疫疾病都跟「麵粉的大量攝取」有關,尤其台灣麵粉大部分都是由美國進口,而美國小麥的種植的品質上有許多爭議,容易造成麩質過敏。百娟經過檢測,也發現自己也會對麩質過敏,因此戒了麩質一年,藉由避開麵食、選擇米食的方式修復腸道,重新建立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平衡。


但我們也知道要避開麵粉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三明治、饅頭、義大利麵、乾意麵、麵包、蛋糕、餅乾等,連醬料這種成品或是幾乎大多數的料理都會添加麵粉,增加料理的變化性,而這些麵粉製品也會添加許多其他加工材料。因此,有時這類些麵粉製品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於其中的添加物、隱藏成分,而我們很難從中辨別到底哪些對身體有害、引起過敏反應。


而麵粉本身就不是原型食物,在製作過程中為了便於保存、塑形,都會加入許多人工添加物。雖然市場也有推出無麩質的產品,但大多數是使用豆類或其他材料製成,也因為常常需要高度加工,難以確定原料來源、品質好壞。因此,最主要的關鍵還是使用原料的「品質」是不是夠好。


總而言之,麵粉影響的因素非常廣泛,也容易有許多添加物,我們還是推薦食用相較之下比較單純的「米食」囉!

bottom of page